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反应釜设备
产品详情

  在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军屯古寨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被人们广为颂扬,受人敬仰,敬仰的并不是他的官爵和财富,而是他处逆不惊的人生态度、刚正不阿的正气品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无师自通的非凡才华。

  老者名叫孟智廉,1936年出生在蓝田县南“三角洲”的张军寨村(现名张寨村),其祖父勤劳精明被村人誉为“农耕技能八大家”之一。

  因其祖母早逝,祖父“男寡妇”抓娃,养育两儿一女,靠农闲时挑着货担,走村过乡当“卖油郎”起家,使贫穷之家逐渐走向富裕,土改风云时被定为富裕中农成分,1966年社教时“荣升” 为地主成分,父亲被戴上“地主分子”帽子,从此家道中落。

  虽家境贫困,但从小聪慧好学的他,1952年从省立蓝田中学考入西北民族学院(大学)语文系维语班,成为本村解放后“第一个大学生”。1956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学校推荐分配到国家建设急需人才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工作。

  1957年调到自治州邮电局任翻译官和秘书工作。因其工作积极负责,业务精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为人正派,又被推举兼任局团支部和工会宣传委员。他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动团员、职工积极性,团和工会的工作有创意、有活力、有气色,在上级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屡屡夺冠。他很快被局党组织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加以重点培养。1957年秋经人介绍,组织批准与陕西富平乡党、本局话务班长罗某相爱成婚。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他仕途正处在稳步上升的辉煌时期,单位从安徽调入了一批支边员工,其中有一名位居副局岗位,为了达到个人向上爬的目的,结党营私,欲拉笼他诬陷刚正不阿的老局长,被他严辞拒绝。这位副局长还利用职权将自已的亲侄儿调到局线务段工作,并在单位职工评职考试时又将考题泄露给侄子及几个亲信,作为组织者之一,他接到群众反映后,立即向自治区邮电管理局主管领导报告,经查后宣布考试作废,从此与该领导结怨。

  195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自治州工会在焉耆县开渡河畔组织全区工会系统举办庆祝晚会,请求邮电局进行电力保障,他请示局长同意后,立即组织实施。两天后这位副局长给自治区邮电管理局诬告他私自动用邮电设备,并在单位召开大会,组织亲信批斗他,他坚决不服,在会上义正严辞据理申辨,使其下不了台。

  上级知情后派人到单位深入调查后认为,此事经过虽然程序合法,但违反了有关电信设备的使用规定,只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口头批评教育了事。可是,他却因此次“事件”再次与这位副局长反目。他万万也想不到,由于坚持原则,秉持公正,1958年下半年,老局长调离,副局长接任,在反“”运动补课中这位局长(前副局长)借机公报私仇,网络亲信,整理诬陷材料,用“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打成“分子”,被处“降职降薪、留职查看”的处分,工资待遇从每月82元降为28元,从此跌入生涯的谷底,走上了人生的悲悯之途。

  1962年国家号召“精简退职,支援农业”,7月份该局长又借机将其全家“下放回乡”。回乡后他面对人生挫折,时刻提醒自己不泄气,不逶迷,不自弃 ,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顶住各种压力,在一些人不解和卑视的目光中,昂首向前。他发动村里的同龄伙伴们凑份子,置乐器、购服装,办剧团。自任导演,利用农闲和晚上,冒寒忍饥,克服困难,坚持排练,并成功演出了秦腔《三世仇》,鞭挞,讴歌正义,活跃村民文化生活,使张寨村名声远扬。

  1964年初,妻子复职后带着孩子回原系统上班。1965年他以照顾家属孩子为由,申请复职,鉴于他的“”身份,被“发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干部农场“监督劳动”。在农场那冬冷夏热、蚊虫叮咬的恶劣条件下,他负屈衔冤,顽强忍痛坚持着。其间他种过菜,务过棉,学木工,做门窗、打桌柜,给机关盖房子。还拉风厢、抡大锤当过铁匠。拜逆境的“同路人”研习绘画,苦中求乐,丰盈自己。然而,“”中左倾严重,他为了自己的“”身份不影响妻子和儿女的前途,不得已于1968年主动提出与妻子离婚。

  1970年又因国家“反修防修”“纯洁边境阶级队伍”的需要,他被遣送回老家张寨村。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他自然而然的归类到“地富反坏右”的行列,继续接受“监督改造”。由于他在村民中的“人缘”较好,除举行全村大的活动、批斗会与“”陪站外,基本没有受到无辜的冲击和责难。但每天早晨必须清扫村道,并长期承担义务为全队各家“倒尿罐”的任务。由于家境贫困,他夏天曾光脚穿草鞋,饿了喝山泉水充饥,冬天身穿大档裤,腰勒稻草绳,上秦岭山割草、担柴。为能多挣工分养家,平整土地中他推车、拉土不落人后,日常出牛粪、打胡基、掮装子(口袋),无论什么脏活、重活、苦活、累活他都干。

  法国作家米歇潘曾说过:生活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面对噩运,他不抱怨,不气馁,不认输,不彷惶,勇于抗争。为了改变家庭缺粮状况,他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悄然重操木工工具,制作床柜桌椅,卖掉换粮。还利用下放农场“监督劳动”时学到的油画、国画、水彩画技艺,在雨雪天和晚上,不惜挑灯挥汗为将要结婚的年轻人在箱子、柜子、梳妆盒上画山水梅花,花鸟虫草,精湛的作品不仅随嫁远方,而且至今在村民家中依然可见其踪。他还自学缝纫机绣花技术,做衣服,扎门帘、枕套、床单,并在其上绣出各种花鸟图案,姑娘们见了爱不释手。他还买来颜料给村里和学校学生的球衣上刻印号码和艺术字。用聪明智慧服务乡邻,在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为家庭减少负担,增添收入。

  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人生备受冷落之际,1976年的10月;北京传来“粉碎”大快人心的消息。这一伟大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挽救了在若难中挣扎的孟智廉和更多的“蒙冤者”。

  泰戈尔曾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这段文字犹言孟智廉的人生历程。

  1978年5月新彊有关方面致函蓝田县委:根据精神,经组织审查,决定摘掉孟智廉同志分子帽子,恢复原职级待遇,由贵地安排工作。

  1978年9月县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本人情况,安排其到县教育局调研室工作,主要负责扫盲工作。稍后因他有音乐和舞蹈专长,又改为负责幼儿教育,当年他带领全县29名乡镇幼教老师赴渭南地区参加幼教技能学习培训,培训中他利用课余时间为大家上“小课”、开“小灶”,亲力亲为,传授琴技舞艺,由于他认真负责,言传身教,使本县参加培训的老师结业考试总成绩名列全区之首。

  回来后又组织全县幼教人员在县城关中学进行集中培训,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幼教事业的发展。他也因此荣获渭南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 称号。尽管他曾历经坎坷和磨难,但一心向党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为党的事业奉献终生的坚强决心从未改变,由于他立场坚定,为人耿直,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扎实肯干,业务能力强,1982年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1987年初他被任命为蓝田县教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由县教育局长兼),主持全面工作,成为本村建国以来在县级部门工作的第一位“”。上任后他各方奔走呼吁,成立了蓝田县技术学校,并在县北关中学东侧盖起了十余间校舍,为蓝田县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根据蓝田的地域特点,挖掘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技能,竭力推动蓝田烹调事业发展。

  1987年秋,在他的主导下率先在蓝田县技术学校和县饮食服务公司开办了“烹调培训班”,为了使培训工作达到“正规化、标准化、高质量”,制定了“厨工”、“厨师”培训、管理、考核制度,统一规范全县培训工作。在他们引导下全县厨师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为蓝田厨师走向全国和荣获“厨师之乡”的美誉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给高考落榜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积极向有关方面申请,并竭力协调各方关系,于1988年9月又在县技校开办了“西安广播电视大学蓝田英语教学班”,经过严格笔试和政审,择优录取了30名学员,经过3年脱产培训,经上级考试考察全部合格,取得大专学历,其中27名学员毕业后担任了中学英语教学工作,缓解了全县初中英语教学师资紧缺的局面。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西安市“教育先进个人”的殊荣。县成教办也荣获“全国教育先进单位(铜牌)”。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恰似他多半生持正不阿高洁风骨的写照。当年他因与斗争而惨遭陷害,被打成“” ,二十年的逆境生活丝毫没有改变他对党忠诚、热爱人民,无私无畏的秉性。始终坚持说真话,不说假话,更不做昧良心的事情,坚守着作为一个党员的基本觉悟和做人的道德底线年他经人介绍与向阳公司幼儿园38岁的家属工杨某结婚。1992年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蓝田以每人6000元的标准办理农转非户口,许多权贵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借此机会将自已家人、亲戚、朋友转为城市户口,并安排到本门部或下属单位工作。

  当时县技校刚刚成立,也需要人手,单位领导和同事都建议他将原本就是商品粮户口的妻子转来技校安排工作,妻子也想借此良机转为事业身份,然而一切美意均被他断然拒绝。同事们至今还评价他是不谋私利的好领导。

  1991年根据国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实施方案通知”精神,他被抽调到县“调资办”工作,具体负责商业系统调资督导工作。

  得知这一突发情况后,他立即向负责此项工作的县计委主任反应,这位领导表示“基层定的调资人选必然有其道理,原则不与干涉”,但他力主调查核实,并将此情况和个人意见在一次会议上向县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他立即亲自带人深入群众认真调查,发现反映情况完全属实。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他在单位人眼里,是一位兢兢业业,铮铮铁骨的好领导。在村人眼里他是一位才华横溢、谦和可亲的长者。在家人眼里他是个有责任心,胸怀大爱,坚强乐观的人。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无论有多少委屈和痛苦,都装在自己心里,笑脸面对家人,对二老双亲尽己所能尽心尽孝。多年来心系亲情,倾其所有竭力照顾弟妹,关爱子侄。

  他重组家庭后,妻子才三十五岁,三个孩子都还小,但夫义妻贤,相敬如宾,在他人格魅力影响下,家庭和睦,亲情浓浓。他始终视妻子先前的儿女为己出,不是亲生胜过亲生。女儿出嫁肘,全部嫁妆按当时流行的标准,由他操办,所需床柜、桌櫈,从木料选购到设计制作、油漆装饰,都是他亲自动手,起早贪黑所为。两个儿子从上学到当兵,直至就业、成婚,那个环节都有他无微不至关心呵护、奔走求人的身影和操劳、忙碌的汗水。

  2002年他不幸身患直肠癌,手术后他不畏惧,不消沉,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积极与病魔作斗争。十八年如一日带病协助妻子管带几个孙子辈,替儿女分忧,为国家培养人才。佛教认为善良、正直、干净的人生,福报不请自来,当你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他的无私付出,也应验了佛门“善有善报”的劝言。现在的他虽已达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儿女孝顺,生活幸福。

  他人如其名,在单位时是位和蔼睿智、公正廉洁、敢闯善为、有口皆碑的好领导,在村里是乡邻公认的才华、德望、达观第一人。!

  乡土蓝田特邀作者:张天正,字宇然,男,蓝田张寨村人。大专文化。1976年12月入伍,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摇篮》签约作者。

新闻资讯